• <button id="jcmhl"></button>

  • <em id="jcmhl"><acronym id="jcmhl"><input id="jcmhl"></input></acronym></em>

      <rp id="jcmhl"><object id="jcmhl"><blockquote id="jcmhl"></blockquote></object></rp>
      歡迎光臨南京天如人力資源有限公司!
      掃一掃,關注我們
      服務熱線: 18936031323

      獵頭&招聘Recruitment

      聯系我們Contact us
      南京天如人力資源有限公司
      聯系地址: 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中山路200號中山大廈905室
      聯系電話: 18936031323
      在線QQ :2355471611
       郵 箱 :2355471611@qq.com

      職場資訊

      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 - 職場資訊
      虛擬下班、8秒一餐:年輕人的累,有多少是“自找”的
      發布時間:2020-9-30 10:54:58  閱讀:2000

      前兩天,知乎熱榜上有一個問題:

      “你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,現在的年輕人活得很累?”

       

      這個看似很普通的問題,有16000多人關注,900多萬人閱讀,近3000條回答。

      這是個令人震驚的數字,這意味著:


      不論網上流傳著多少95后離職隨意、瀟灑不在乎的傳說;

      大部分年輕人還是對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滿和疲憊。

       

      這是一種老一輩人不理解的狀態,他們總是說

      “現在的年輕人多幸福,吃穿不愁,每天坐在開著空調的辦公室里,加點班怎么就整天叫苦叫累。

       

      現在年輕人的累,其實是一種心理上的疲憊。

       



      在知乎這個問題的最高贊回答里,一個已經不算是年輕人的主管回答說:

       

      我看著他們都覺得累。


      寒窗19年考上211研究生,在家鄉也算“別人家的孩子”,卻普遍住在五環外,和對象或同學一起合租,每天坐一小時以上的地鐵來上班,還要被我這個普通本科生領導壓榨。

       

      他們唯一的錯誤就是晚生了十年,就要接受蛋糕被別人分完了的現實。

      蛋糕分完了,即使拼上性命,可能也只能舔到點奶油渣子。那我們到底該怎么辦?



      01

      從躊躇滿志,到失去夢想


      每天姐覺得,父母們批判年輕人嬌氣和不知足,其實是因為他們視角受限,并不了解當代年輕人的真實生活狀況。

      要知道,他們那一輩年輕時所能擁有的生活狀態,是當今的年輕人想也不敢想的。

       

      筆者的一個朋友,父母在國企工作了幾十年,幾乎從來不加班。

      每天八點左右上班,不忙的時候,兩三點就下班了;

      而且就住在公司附近的家屬院,中午還能回家吃個飯,再睡會午覺。

       

      而就像上述主管所說的,目前大部分的上班族,不得不合租在離公司10幾公里外的地方;

      每天睡眼惺忪地踏上地鐵,猶如沙丁魚罐頭一樣,在擠擠嚷嚷中到達辦公室;

      又在一天的疲憊與渾渾噩噩中,回到狹小的出租屋里。




      他們的叫苦不迭絕非矯情,而是真正的“難承其壓”。

       

      知乎上的一位網友提到:

      他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,每天平均工作時長12小時,沒有午休,最高連續上班90多天。

      在常年8117的工作狀態下,996對他而言,竟然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福報。

       

      比起父母們還能回家吃自己做的飯;

      年輕人能有時間吃飯,就已經心滿意足了。

       

      為了能夠保證上班族們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吃完午餐;

      不少商家都選擇將完整的調料,如花椒、辣椒等,換成非顆粒狀的;

      如果肉里有骨頭,也是能去骨就一律去骨。

       

      然而,就連這樣的“高效午餐”,還有人嫌不夠。

      前幾天筆者刷朋友圈時,看到一個代餐廣告,主打的賣點竟然是“8秒一餐”。



      社畜們已經連“15分鐘內就能吃完的外賣”,也不配擁有了嗎? 

      如果看到這你就覺得瞠目結舌,那真是小瞧資本的力量了。

       

      有些公司甚至連通勤時間也想完全省掉:


      較為人性化且隱性的方式是,住在公司附近有租房補貼;

      低成本且明目張膽的方式,則是在公司內部準備睡袋或是辦公型床鋪。

       

      日本甚至提出了“虛擬下班”的構想,連床鋪也不用準備,直接為員工發放VR設備。

      在虛擬世界中,你能夠瞬間回到家中,休息、上班一氣呵成,一分鐘也不耽誤。

       

      從情感層面來說,帶來的體驗當然是比直接睡在公司要相對“溫情”一些;

      然而筆者始終覺得,這不過是糖衣炮彈;

      不管表面上偽裝的多么具備人文關懷精神,核心目的都還是“壓榨”。




      總之,就是要為你鏟除一切耽誤工作的障礙,最大化你的工作價值。

       

      盡管“虛擬下班”目前還只是概念式的描述;

      但只要一想到這種概念有成真的可能性,就讓人覺得毛骨悚然。


      作家齋藤茂男在《飽食窮民》中就曾批判過這種現象,他說:


      所有人都陷入一個巨大裝置,努力把時間變成金錢,被強迫著,要更快、更有效率地活著,哪怕超越身體極限,時時刻刻,一分一秒都不能錯過。


      這節奏讓我們無法按照自然時間生活,過有生命力的生活,只感覺身心俱疲,不停被壓榨。

       

      戲謔自己為“螺絲釘”的上班族們,正在一步步被迫成為真正的“螺絲釘”。



      02

      賣力的工作,很可能是一無所獲


      如果這種高效背后,帶來的是個人生活的更多可能性:

      比如,能夠在短時間里獲得晉升或財富積累,那么似乎也還可以忍受。

       

      然而實際情況是,大部分人所付出的努力,似乎都成了無用功。

       

      日本作家稻泉連的《工作漂流》中,記錄了日本一位名為大橋寬隆的年輕人,在20世紀末的工作狀況。

       

      那時的日本社會現狀 ,與我們現在所遭遇的,如出一轍。

      大橋寬隆畢業時,恰逢日本的泡沫經濟時代,就業狀況被稱為“冰河期”。

       

      盡管如此,他依然憑借自己的能力,過五關斬六將,進入了一家很大的銀行。

      和所有剛剛就業的年輕人一樣,他躊躇滿志,希望能夠做出一番事業。

       

      大橋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夠進入公司的海外支行。

      然而,很快他就發現:

      找到工作本身,可能是他打贏的唯一一場戰役。

       

      在一場酒會上,公司的一個前輩聽到他對未來的憧憬后,毫不客氣地評價:

      “真是年輕!想被外派到國外工作?

      這也就是你們年輕人才經常說的話!

       

      一盆冷水澆過來后,還有更多沮喪要準備消化。

      在工作中,等待他的只有無盡的焦慮和疲累。

       



      除了要接待顧客,保質保量完成營業定額外;

      他還需要時不時化身“便利貼男孩”,處理各種各樣的雜活。

      包括但不限于:復印、碎紙、補充公司帳票類表單、接聽電話、充當聚會主持人......

       

      為了完成這些繁重的任務,他每天早上6點起床去上班,晚上過了11點才回到員工宿舍。

      但在如此高強度的勞動后,他并沒有如愿得到相應的回報。

       

      前輩們仍然有機會享受排資論輩帶來的升職;

      大橋卻只能面對因縮招,導致沒有年輕人進來,而無法晉升的窘境。

       

      3年過去了,他依然停留在入職時的崗位,唯一的收獲是:

      從一個“普通工”變成了“熟練工”。

       



      在長期的無用功中,曾經夢想的工作反而成了他的困惑。

       

      那段時間,大橋對這樣單調的日子迎來送往;

      從他疲憊不堪的身體里,時常涌現出一種類似憤怒的情感——

      自己現在到底是在做什么?

       

      這是一個世紀難題,因為他必須做出選擇:

      要么離職,要么就此忍耐下去,等待不一定存在的轉機。



      03

      全都想要=什么都要不到


      大橋所面對的,正是那些自稱為“社畜”的職場年輕人們每天都要面對的困境:

      既不想離職,也不想忍耐,最后只能原地踏步。

       

      《九品芝麻官》里,豹頭的那張著名的表情包,大概可以概括出當下感到痛苦的年輕人,內心里真正的想法。

       



      全都要,就等于不愿意做出選擇。

      因為選擇,就意味著放棄一些東西,付出一些代價。

       

      在媒體里看到有錢人的豪車豪宅,就想要努力工作,變得有錢;

      看到淡泊名利的人生活節奏緩慢舒適,就想要活得輕松,沒有壓力;

      看到瀟灑的浪子背著行囊,環游世界,又覺得自己還是愛自由,想去多見識世界。

       

      看到什么好,就想要什么,這是一種近似于嬰兒般的本能狀態。

      但是很遺憾,很多感覺痛苦的人,就是處在這種狀態里。

       

      他們其實心里清楚:

      世上沒有兩全其美的事情,想要得到什么,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。

       



      但就是會在心里幻想:

      萬一呢?會不會有這樣的好事情發生,又能有閑又能有錢,還能恰好落在我頭上?


      筆者想戳破這些泡泡——沒有這樣的好事。

       

      《樂隊的夏天》里,野孩子樂隊拒絕改編節目組提供的歌單,稱“那不是我心中的國風”。

      他們唱了一首《竹枝詞》,驚艷四座,然后坦然地說:

      我們破壞了規則,心甘情愿退賽。

       

      再去看野孩子過往的經歷。

      主唱張佺年輕時為了采集靈感,一路從蘭州走到青海,去了解當地的民謠。

      他們唱過一首《生活在地下》,歌詞里寫道:

       

      生活為什么是一首最難唱的歌/愛過的人他不能說出來/北京 北京不是我們的家/我現在才知道勞動的人是最窮的

       

      他們也曾像很多年輕人那樣北漂過,后來發現,那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。

      于是選擇了去大理定居,自己種瓜種菜,在屋頂上發呆。

       

      很多人覺得,野孩子太酷了,這才是我們向往的生活方式啊。

      殊不知,那種生活所需要付出的代價:

      就是不去在意物質,只為心中真正想要追求的東西。

       



      在《樂隊我做東》的采訪里,馬東說:

      野孩子有他們的堅持,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絕對不做,保持本心不變。


      大張偉也有自己的堅持,世界怎么變,時代想要什么,他就變成什么樣子。

       

      兩者沒有高低之分,他們都不迷茫。

      求名利者愿意違背本心,順應時代變化;

      求寧靜者愿意承擔后果,把物質放在很多東西的后頭。

       

      他們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也明白自己能付出什么,所以他們都不會覺得累。

      最累的是處在中間的人。


      什么都付出得心不甘情不愿,什么得到都覺得還不夠多。

      最后只能杵在原地,一邊謾罵當下的生活,一邊無可奈何地保持現狀。

      在當下的時代里,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,的確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。

      在思考自己想要什么之前,不妨先思考,自己不能接受付出什么。

      只要想明白這個,凡事都有解決辦法。